1. 首页
  2. 知识
  3. 内容

意思-迎新季研究生新生入学:领略学术的至真至美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4-02 人气:33

这个新阶段,关键在于做“新学问”、做“深学问”、做“真学问”。 如何让新生在入学之初即树立学术志趣?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如何追求科学与真理?如何构建科研意义世界? 日前,各个学院通过开展导师与新生深度交流活动,引领研究生新生走进学术殿堂,领略大学学术的至真至美。 大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风清能气正,致远赖行稳。规范讲诚信,方我华农人。” 始于2017年,张启发院士主动坚持每年为研究生新生作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报告。他PPT中的这句结语,亦是研究生的“卷首语”。 张启发院士为研究生新生讲授学术道德第一课(记者 川竹 摄) 报告中他提出“科研诚信,护之如‘眼’”,他希望研究生新生们学习学校“交通法规式的分类处理”体系,树立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他还提醒同学们做好实验室记录等原始数据搜集整理,从“源头”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不但要线下讲,还要线上讲;不但要给国内的研究生讲,还要为留学生讲”。他主动提出,希望通过讲授,为研究生新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据了解,9月14日4000余名研究生线上线下同上这堂学术道德课。 大先生的视角,就是站位国家、站位全球和全人类。 “中国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中国的肉盘子端不端得稳?”“重大领域‘掐脖子’技术怎么破题?”……9月8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焕春教授应邀为新生带来“农业科技创新与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专题讲座。 惯有的微笑、适中的语速、平实的语言,但他所讲,即是前沿和顶端。他说,要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树立全球意识,熟悉掌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前沿,了解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现状,加快提升国际化水平。 陈焕春院士与研究生新生谈科研道路(学通社记者 黄瑞杰 摄) 大音希声、大道至简。“江夏猪场‘淘’出来的科学问题”“伪狂犬疫苗研发的心路历程”“几乎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他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娓娓道来,向同学们讲述科研背后的故事,激励同学们坚强面对科研道路中的“沟沟坎坎”。 交流互动环节,他走下讲台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科研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陈焕春耐心解答。这一幕,让在场同学深受启发,就连前来旁听的鄢文豪老师也说:“这才是大师!这个报告很牛!全程听了,深受启发!”报告会后,他一直陪陈焕春散步到家…… 园艺林学学院228会议室,2022级果树学硕士研究生陶亚文终于见到了邓秀新院士,兴致勃勃地听起了他的研究生学术生涯第一课。 “诚信是一个人立业立足之本。诚信是1,成绩是在1后面加0,一旦诚信倒下,再多的成绩均为0。”邓秀新院士语重心长地跟同学们说到,研究生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型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还要系好学业和科研两条“鞋带”。 邓秀新院士和研究生新生谈科研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讯员 肖晗 摄) “用马克思唯物主义指导科学研究”“发扬科学家精神,实事求是”“以一颗包容心对待新事物”……他既向新生传授做科研的“世界观”,还向他们述说做科研的“方法论”。 大先生“扣子”和“鞋带”的比方引起了共鸣。“这次报告更像是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让我更能够找准定位、找准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己做好自己。” 2022级农艺与种业专业果树方向研究生杨杨激动地说。 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 如果迎新算是把研究生引进了学术殿堂,那么沉浸学术殿堂、培养学术志趣就成了迫切需要。 9月9日一整天,在第一综合楼A102和A202,生命科学技术学院12位导师分11个场次为新生介绍了所在课题组的研究内容。记者发现,除“微生物与制药工程”外,其余的话题都是“前沿”。 这次报告,新生想去哪些场次就去哪些场次,打乱专业、自主报名,全院的研究生在“走读”感受学科交叉。 什么是合成生物学?何进老师从科幻冒险电影《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讲起,介绍影片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以及其他古生物化石中的DNA分子培育出恐龙的胚胎,栩栩如生的复原了已经灭绝6500万年的史前巨兽,“这就是‘电影版’合成生物学。”他还分享了华农生物学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地位,呼吁同学们提振信心,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生“掰手腕”。 何进教授讲述合成生物学前沿(记者 川竹 摄) 导师们所讲亦各有千秋,董志强老师结合新冠疫情防控讲述科研攻关;孙明老师的内容颇带“文艺范”,鼓励同学们“打造生物工程梦工厂”;张瑞辉老师则用螺旋和微丝的排列模型与新生交流。因为互动频繁和内容充分,有的场次逐渐拖起堂来,但同学们没有丝毫疲倦…… “激扬梦想,追求卓越”,A102和A202,楼上楼下两间会议室,却反复出现这同样的字样,老师们鼓励新生在学术生涯中坚定信念、奋发有为。 梁伟军教授寄语研究生新生(通讯员 吴斌 供) “博采众长”“要有格局”“静勤信精”“爱你所学、学你所爱”“为具体事物献身”“为学业安身立命,为发展打下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有导师悉数参加了新生见面会,并为同学们逐一提出“学术寄语”。梁伟军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题为新生作了首场学科前沿报告。 研究生学术教育,不单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园艺林学学院张飞和林宗成两位青年老师和同学们在倍阅书店一聊便是一上午。在说到科研要坚持不懈的时候,林老师用自己的体育赛事经历举例道:“坚持到最后一秒有多重要?在一次校运会800米预赛中,自己因为最后几米的坚持和反超,最后取得了决赛好成绩!” “今天我是林老师的捧哏……”坐一旁的张飞老师一语出,逗笑了众人。他同林老师一样是“海归”学者,他希望大家学习林老师的坚忍不拔,同时还需要“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闯劲和“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的干劲。 报到次日,经济管理学院颜廷武教授便专门抽出半天时间来与刚入学的2位博士生、4位硕士生进行了一对一交流,提醒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转变新角色的同时,勉励他们结合团队研究方向,立足中国大地奋力书写“三农”新故事。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沉下心来做研究!”与颜老师近距离交流后博士生齐莹久久不能自已。她说,通过与导师的谈话,自己进一步厘清了个人学习重点与发展思路,接下来将秉持团队文化,奋力跑出新一代农经人的最好成绩。 宋钰老师带领研究生新生开展“巧夺天工——无人机体验活动”活动(通讯员 张薇 供) 9月8日,狮子山广场,公共管理学院宋钰老师正带领研究生新生开展“巧夺天工——无人机体验活动”活动。几乎同时,左成超老师“信息智敬——数据挖掘应用体验”也在这里举行。在教室里,曾晨老师还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同学们进行“师者引路?共话专业”交流。 寻蜜、酿蜜、制蜜、尝蜜,动科动医学院李翔老师干脆把专业小组的研究生学术教育搬到了蜜蜂繁育基地,同学们参观体验,个个跃跃欲试。李翔跟同学们说道:“蜜蜂养殖是绿色无污染的甜蜜产业,希望大家借助华农这个优质平台学习到更广博的知识,为蜜蜂事业作出新贡献!” 像公管、动科动医这样立体打造学术迎新的学院不在少数,旨在通过交流,培养同学们的学术志趣和爱校荣校、强农兴农的责任感。 “研究生教育根植于爱” 生活即教育,爱即教育。研究生教育亦是如此,导师与学生的融乐相处,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培养人的基础。 早在七月初,文法学院李倩茜同学便和导师陈璇加了微信好友,从“忐忑”到“暖心”、从“生硬”到“自然”,她和王大双同学等一并感受着导师的“温存”。 查阅文献、规范写作、阅读论文、视频会议、探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在多次交流中,李倩茜感受到的是陈老师的学术取向和认真态度。“特别感动的是,她一直称呼我们为:茜、珊珊、大双,能得到陈老师的指导真的很幸福!” 即便已经过去一周,迎新现场四位老师到现场帮研究生新生搬运行李的画面仍旧让人不能忘怀。信息学院刘建晓,理学院李伟夫、韩朋举,生科院李明顺等几位老师一边参与迎新,一边沿途与同学们介绍校园之大、风物之美。 “研究生们都很激动,没想到华农的老师来迎接我们,还为我们搬行李、做向导,一路‘护送’入校,”韩朋举老师表示,自己是一名教师党员,主动请缨来到现场,“想提前了解现在研究生的状态和话题,以便将来更加融入他们。” “特别开心,遇到一个爱打球的小伙子,我们约定下一次篮球场见!”信息学院刘建晓老师说,当看到新生的笑容时,自己也感动了自己。让刘老师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位留学生,当得知她是感受到了华农学科优势、学术能力和社会美誉之后报考的,胸中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有一种交流叫促膝长谈。东运动场草坪、24节气柱、倍阅书店、耕读茶室以及各个会议室成了园艺林学学院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场所。在轻松、自由、友好而又有思想碰撞的交流中,感受学术殿堂的更开放、更自在、更人文。 李大鹏教授在家中与同学们中秋畅叙(通讯员 梁玲 手机拍摄) 南湖映月、天涯此时,中秋节、教师节叠加,本世纪内只能出现三次。中秋节当晚,李大鹏老师把新生邀请到家里,师生“同门”共话中秋、共度佳节。盘中是石榴、葡萄、花生和鱼米之乡的莲子,室内是大家聊叙的欢声笑语,画面好不温馨。 博士研究生刘璐说:“学生遇见了老师,学生就遇见了家人,感恩和思念也就遇见了。我们讨论着博士师兄的论文时是飞扬的,一起计划着下一个学业丰收的时节!” 无独有偶,吴昌银老师在欢迎新生时拿出了团队正在研究的黑米请大家一起品尝。这是一款学校自主首创的“米饭型全谷黑米”——让大家感受科研和健康的“奥妙”、领略论文变成产品的魅力。 谭文峰教授与同学们交流科研“四个面向”(通讯员 胡宏志 供) “大家拿着月饼,我们边吃边聊,吃着吃着就不想家了……”主楼315会议室,谭文峰教授与新生围坐一起,聊学院、话学科,还聊大学生活、身体锻炼和家长里短。他说:“希望同学们坚持‘四个面向’,做最好的科研!”座谈结束,2022级研究生新生刘静为谭文峰老师送上鲜花,现场响起了掌声。 在工学院李强老师看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就是学术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幸福共同体。新生到校,他与同学们定下三年承诺:师生携手“跑一万公里”“读100本书”“发一篇满意的论文”,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约定就这样“生效”了。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