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知识
  3. 内容

意思-著名词人苏俊:点评词友作品

作者:编辑 日期:2024-04-02 人气:30

苏俊,广东高州市人。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评论部主任、新社艺术导师。有著述多种。 评者按 按:石头斋词学班自公开招募词友以来,前后收到一百零二位词友应征邮件,作品三百余首。因旨在培养三十岁以下青年,而应征词友年岁多未符合,故大多只能忍痛割爱。兹于词友中选取十首优秀作品加以点评,一则答谢海内词家之关注,一则推介词才,以展示当代青年词家之风采耳。此次公开招募之结果亦于此公告,录取者为青年词人杨善文君。杨君,男,十九岁,河南安阳市人。 癸卯元宵后二日苏俊于石头斋 01 如意 高阳台 听笛惊空,登楼向晚,津门羽落浓寒。满目琼枝,栖禽争是啼残。人同冻柳今何寄,罥千丝、都掩眉弯。若堪怜,似此星辰,分付云烟。 吟怀只趁春风约,更新醅绿蚁,旧捻香团。无物关情,疏狂浅醉杯间。袭人花气融和酒,不须留、剪烛清欢。况蓝田,种玉书中,待月愁边。 苏俊评曰此词风神幽窈,情味隽永。高阳台一调声律委婉低回,舒徐有致,此作堪谓得其体气。上片写景而情寄其中,下片抒情而景出乎外,物我交融,的为佳作也。 杨善文 02 念奴娇·读史有怀 重观旧史,想争鸣鼓角,多少人杰。赤壁当年纷乱处,飒飒江风吹彻。遗垒颓垣,残浮兵气,碑版惟磨灭。漫生幽意,半随翻卷黄叶。 犹忆烈火楼船,曹公新败,到此兵戈绝。记取华容三笑处,襟腑尽销愁结。对酒豪怀,赋诗壮泪,更与谁人说?英雄孤念,但倾遥夜星月。 苏俊评曰此词怀古咏史,气雄格峻。上片述其遗迹,下片叙其遗事,均见笔力。唯抒己之情怀略少,新意稍乏耳。然以未冠之年能为壮语至此,足见高才矣。 03 胡小艳 八声甘州·岁杪感怀 叹流光悄逝寂无声,又是一年春。恰梅英绽破,玉肌香冶,独自清芬。看取横斜疏影,无处不销魂。忆取当年事,独立黄昏。 纵是芳心不改,奈雪深天远,未有归人。执酒疏狂意,何必道相亲。思纷飞,复翻尺素。竟无言,难赋片诗文。君知否,自离别后,犹念温存。 苏俊评曰咏梅即人,于题外尚饶远意。唯下片“执”字处例为领字格,如玉田“折芦花赠远”、耆卿“叹年来踪迹”皆是。词律宜严,不可不察也。 齐家铭 04 汉宫春·中秋感怀(依晁冲之体) 凉夜西风,望云中桂树,初到中秋。窗前旧雁远去,难免回眸。寒花静绽,问此心,霜色枝头。谁伴我,佳肴吟醉,乡心与梦同收。 仍记那年况味,怎无声晓梦,也怕离愁。清贫已然去忘,漫舞歌休。朱颜镜老,惜时光,残线银钩。庭院处,一池影月,身旁年岁同留。 苏俊评曰上片较为通畅,下片自“清贫”句而下稍觉窘迫,未如上片之游刃有余也。 05 许华森 浣溪沙·梦醒时分 山簏迷茫雨渐浓,孤莺声啭五更钟。一怀思绪茗杯中。 曾记槐柯扶绰约,也凭绢字认玲珑。而今无意倚薰风。 苏俊评曰下片较佳,结拍尤好。上片孤莺与钟一则同为声响,一则颇不相类也。整体尚算完整。 钟茂荣 06 沁园春·梦归桃源 千古桃源,万壑云峰,待我问津。便凭栏栈道,寻来石洞,驻踪山谷,觅得渔村。乐享田园,畅游花径,濯沐淳风世外人。情迷处,是三生蝶梦,满目韶春。 修身仙境明真,便彻悟心期历晓昏。想冯唐贤士,岁华易老,江淹彩笔,翰墨常新。长倚籓篱,耽怀家酒,更效陶潜织锦文。听窗外,响一襟舞羽,三叠歌尘。 苏俊评曰赋体为主,辞意平稳。唯少曲折之致,警策之句耳。 07 罗小娟 蝶恋花 一面湖光山气透,绿染明空,水皱千峰瘦。数点蛰雷春雨后,无名小草齐争秀。 油菜花开连扁豆,别样清欢,未许芳华有。行到村深人醉否?李花悄悄沾衣袖。 苏俊评曰郊行所见闻,移步换景,清新活泼。 梅玮峰 08 念奴娇·次东坡韵寄怀 仰天一啸、问东风,何觅世间英物?往事总携流水去,尽拍苍岩苔壁。浪卷波翻,滔滔声疾,休笑头如雪。幸成高咏,句中犹见雄杰。 更念坡老风流,借来神笔,只待清思發。却怕年年闻杜宇,心绪烟云明灭。年少曾游,江南江北,今散冲冠髮。倚栏看剑,满怀倾泻明月。 苏俊评曰起句奇崛,得此调气格。上片“浪卷”以下二句稍弱,未能宕开故也。下片则神思飞动,收束有力。另,“却怕”二句气势稍滞,难于衔接也。 09 郑志梅 念奴娇·林墩怀古 览观追记,喜林墩大捷,南塘殷迹。战火纷披、光射处,划碎一江秋碧。狼筅藤牌,挥刀奋臂,倭寇何能及?雄师骁将,戚家军信无敌。 欣幸今日游瞻,题诗何足?自有春秋笔。怎奈馆门无一客,难慰忠祠寥寂。还望来年,景成碑立,惟把将军揖。水乡村里,箫韶声外闻笛。 苏俊评曰词大体完整,言之有物。唯遣辞稍觉质直,立意亦欠超拔,余味不足。 王十二 10 水调歌头·杏花村 昔日一遥指,千古雨纷纷。杏花残了天明,无处不消魂。刺史当年何在,绝唱一时同尽,莫辨本来真。说穷古之事,用尽古之人。 笛在前,牛在下,是吾身。清明时节,路上都是杏花村。名在江南寂寞,利在山西红火,二字最无因。化作汾阳酒,不在贵池春。 苏俊评曰此词之叙述方式较特别,有一种娓娓道来之声口萦于耳际。笔调亦如流水行云,读之耳目为之一新也。 延伸阅读·石头斋说诗 绝律选韵法及起承转合述要 ——在江门市陈白沙书院演讲稿 苏俊 我十三岁始尝试古体诗词写作,迄今不觉三十余载。其过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要说成就是远远谈不上的,不但希踪古人无望,即与当世诗坛英彦相较亦难望其项背。唯一差堪自慰的是:能借助古诗词这种体裁抒发心中所想、所感,于茫茫尘海寻觅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庶几可以无憾了。学诗以来,在取径上经历了很多曲折。初宗清人性灵,中道转学宋诗奇崛,而后又奉唐诗之圆融为圭臬,可谓一波而三折。然而,有一种作诗的方法却贯穿了我整个学习过程,至今仍是我作诗填词撰赋的主要手段,它就是选韵法。 选韵法,就是在作诗词或辞赋过程中,从诗韵、词韵中选择适用于内容的韵部和韵字来进行作品的建构。先说选择韵部,韵有宽、窄之分。初学而言,建议更多地选择宽韵。如东、支、阳、赓、由等韵。由于宽韵字数多,故回旋余地大。再说韵字的选择。可根据内容需要选出适用的韵字若干,数量可以是韵脚需要的二至三倍左右,来进行作品的建构。比如一首绝句需押三个韵,可从选定的韵部中选取十个左右韵字以供选择。又如一首律诗需押五个韵,那就需要选定更多的韵字以备用。 另外,对于响韵、哑韵的选择,也应有所区别。韵字声调之响亮或低沉是根据诗中情感来定的。如情绪激昂,当选择声调清亮的韵字。如愁肠百结则宜选些声调较浊的字。在选择韵字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原则: 一、诗依平水、词依词林正韵。遵循这个原则选择韵字,则作诗填词永无出韵之虞了。 二、选韵字时忌选生僻的字。生僻字由于词组少、范围窄,不利于诗词的建构。 三、选韵字时要结合诗的主题,即你要表达之内容。要考虑到哪些韵字是可能用到的,哪些是更适用于这首诗的。 四、最好将选好的韵字抄在白纸,有利于写诗过程中反复思考、选择。 选好字后,作一字长蛇阵排开。这时候要开始构思诗的结构了。选韵法之基础在于选对韵字,而成败之关键还在安排。韵字安排妥贴,则整个结构浑然天成。反之,则会导致结构疏松、散乱。安排好韵脚的好处在于规定了作者的构思从韵脚中展开,有了固定的范围,不至于漫无涯涘地苦思镇日,无从下手。 下面我用具体的实战来印证一下选韵法的可行性。试以“题岳阳楼”为题,分别以七绝、五绝、五律来演绎选韵作诗过程。先来介绍岳阳楼概况。岳阳楼是中国名楼,杜甫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首名诗便是题于此地。更由于宋代文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把此楼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堪称脍炙人口。那么,我们要题岳阳楼就可参考这些历史因素,从而使诗的主题得到深化。岳阳楼因有楼字,那么我就选由韵作七绝一首。以下为选韵法步骤: 一、选定由韵。 二、从由韵中选出适合表现主题的十个韵字。分别是流、楼、舟、秋,收、头、游、愁、悠、浮。 三、开始安排韵字。 遵循以上步骤,我开始演示选韵法。首先考虑第一个韵脚,看哪个韵字更适用。因是岳阳楼,一开始就写愁或梦悠悠这些是不太合适的。绝句之法起二句最好点一点题。那么我觉得“楼”字是比较合理的。假如诗的第一韵脚选用了“楼”字,那么第一句剩余的六字就可以从楼字来展开构思。根据诗意需要,第一句就可写作“不胜忧乐此登楼”,或吟为“希文去后我登楼。”又或者咏曰“洞庭明月伴登楼。”反正,前边的六字就要与韵脚“楼”发生联系。第一句吟成,接着思考第二个韵脚的安排。比如第一句有月,那么可以选择“秋”字来作韵脚。诗讲究起承转合,绝句来说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承者,连接也。依上句登楼,第二句不妨来个“尽揽玻璃万顷秋”或“目极烟波八百秋。”第二句出来后,再想最后一个韵。第三句是仄收,不用押韵,但这句又是整首诗转合的关键,能否把整首诗推向高潮就看这两句了。因此,第四句的韵脚就尤其显得重要了。最后的这个韵脚一定要和第三句有关联,第三句在转的当口里要引出最后这个韵。这两句一定要把它想通了、想活了才行。我这里只是示范性演练一下,跟平时苦心孤诣写的诗是两回事的。那么,最后一个韵脚我试着选用一个“愁”字。三、四句可以这样“一自希文归去后,不知赚得几人愁”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洞庭明月伴登楼,尽揽玻璃万顷秋。 一自希文归去后,不知赚得几人愁。 通过韵脚的安排,一首诗建构成功了。它通过选择韵部、韵字,安排韵脚,形成了诗的基本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同时运用诗的起承转合之法,最终竣工。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么个情况——先得句然后补充成篇。有时走在大街上、有时坐下来喝杯茶、有时在枕上、有时在车上、甚至厕上突然就蹦出来那么一两句。这种句子可称灵光一闪,多为好句,抓住它!然后补成一首完整的诗,这就是先得句然后成篇。比如我脑子突然蹦出咏岳阳楼的两句“古今忧乐意,涌作洞庭波。”那么我要把它作成五绝,就得把前边两句补上了。“波”是歌韵,我就选歌、多、蓑、莎、哦、酡这几个字来备用。先得的是三、四句,里边没说到楼,起句或第二句是必须点一下题的,也就是要上岳阳楼了。蓑、莎意思离得远,可以剔除。哦、酡虽可用,要跟楼发生联系不是不行,但也只能写“楼上醉颜酡”、“倚槛一长哦”这类,艺术感染力明显弱。我权衡再三,还是觉得“多”、“歌”最合适。第一韵我打算用多字,题曰:秋入岳阳多。先点明地方,以引出登楼人事。然后第二韵题曰:登楼独浩歌。这样就把岳阳楼和盘托出,并与三四句融为一体了。全诗如下: 题岳阳楼 秋入岳阳多,登楼独浩歌。 古今忧乐意,涌作洞庭波。 由此可见,稳妥的韵脚安排是诗整个架构完整的保证。 五、七言绝句的选韵法大抵如此。以下由我用五律的体裁进一步说明选韵法的妙用。题目仍旧是“题岳阳楼”。五、七律都是八句,中间四句要求对仗,这里边增加了一些难度。但诗的法度是有的,尽管有人认为诗无定法,这种认识有其片面性。诗的法度是指一般写作习惯、审美习惯,在写的过程中也是要灵活变化的。诗法运用的好,诗则生;不懂变化,诗则死。这是更深一些的议题。现在只谈五、七律的一般写作方法,大家要在学习、写作中可慢慢领悟。 五、七律的写作方法是类似的,一般都在第一句点题,或者第一句蓄势,第二句点题。顺着起二句的意思下去,三四句或抒情或写景。五六句顺着三四的意思,如三四写景,那么五六就借景寄情。如三四写情,五六则融情入景,以景语为主。当然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三句写景,四句写情;五句写情,六句写景的情景结合写法。这里只说一般的习惯写法。一、二句是点题;三、四、五、六是承题;七八为转合处。一首律诗能否出新意,通常七八为关键。所谓“转”者,转折也,我们说的拐角处就是这里。走胡同里,拐过角来,看到的不是原来的风景了。把诗的意思宕开一笔,有如弯弓搭箭,把诗的力量张开。那么接下来把这箭射出去并命中靶心就是结句的任务了,第八句要求大气包举,总揽主题,把诗意推上高潮。这就是律诗的一般写作手法,这里先不展开,因为后文将对此作详细论述。 下面先回到用选韵法题岳阳楼。五律通常用韵字四到五个(首句多不用韵),我认为初学应选宽韵。试选支韵的:宜、迟、奇、知、之、时、诗、期、思、痴、斯这几字供备用。根据诗法起二句要点题的要求,我准备先用“迟”字入韵。诗曰:岳阳天下胜,登览我来迟。以登岳阳楼点题,而“我来迟”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早就该来游览,另一层是为了更深层的诗意埋下伏笔。接下来,我准备从写景入手。登楼而赏景是顺理成章之事。我打算选“时”字入韵(我在撰此文时为了更真切,就不选旧作,是一边行文一边作诗),诗曰:山水相连际,乾坤一望时。描绘出苍茫阔大之境。三四既以景出,那么五六句当寄之以情。我考虑到范仲淹的记和杜甫的题诗,决定用“诗”字入韵。五六句题曰:范公题作记,杜老泣成诗。将爱国情怀融入景中。登楼而赏空阔之景,继而引发爱国之情怀,不是很自然吗?五六已成,关键的高潮时刻到了。我选“思”字来收束这首五律。题曰:今古归何所,凭栏有所思。这里意思是说:范公、杜老作古已久,世上再没有这样的人了,我能与谁一同去寻求道义呢?这里也回应了第二句“我来迟”的伏笔,一气包举,深化了主题。全诗如下: 登岳阳楼 岳阳天下胜,登览我来迟。 山水相连际,乾坤一望时。 范公题作记,杜老泣成诗。 今古归何所?凭栏有所思。 由于七律和五律的写作方法基本雷同,只是字数多了,还有就是押韵的一点小区别而已。比如五律首句多不用韵,七律首句多用韵,这里就不再用它来演绎选韵法了。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想大家对绝、律选韵法都有了初步的理解。需要补充的是,此法原不限绝律的,它对于古风、词曲乃至骈文辞赋的写作更为适用。这些体裁要用的韵字大都比绝律要多,所以说更适用。这就是选韵法的大要。熟练掌握选韵法,是进行诗词创作行而有效的一条捷径。但愿此法能伴随你们整个写诗生涯,正如它一直陪伴着我一样。 下面试论绝律起承转合之法。绝、律是最常用的诗体,要掌握绝律的写作方法,首先要对其结构有所了解。绝句分五绝、七绝(六言绝句不常用,故暂不论及),都是根据平仄格律规则,用四个句子组成的诗体。看似很简单,只是四句押了韵的文字而己。其实内中大有乾坤,包罗万有。尤其七绝,在历代名作中起码占据了半壁江山。要学好绝句,还是要多读古代名家之作。五绝可取法王维、孟浩然;七绝则可取途杜牧、李商隐、王士祯、龚自珍诸家。我在读古代名家绝句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自然流畅,神韵悠悠。 那么这些美感来源于何处呢?很明显,它来自古人诗中完美的结构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结构上去分析古人佳作,从而摸索诗的构造方法,是本论题之重点。古人论诗很重气脉。综合前人论述,所谓气者,指诗之风格、气势;脉者,指诗中词、句、篇联系之脉络,也就是我们说的结构。诗的风格、气势与诗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风格、气势都包含在结构中,并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比如一首绝句前二句都是刚健沉雄的风格,后二句突然换成柔婉细致的风格,这会导致整首诗的结构有虎头蛇尾之病。又如绝句前二句明明是花前月下的喁喁细语,三四句却突然爆发出大江东去之气势,这就导致上下气势不能衔接,对结构的浑成也产生了反作用。 前人对近体诗的结构习惯上用“起承转合”来说明,经过历代实践检验,这种提法还是科学的。绝句的“起承转合”是指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试举一例: 咏梅 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此诗虽浅,却堪称“起承转合”的典范之作。起句“墙角数枝梅”点题,接着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写它的形象、精神。这就是起、承之法。第三句为转句,“遥知不是雪”在诗意上来个转折,不再描写梅花的形神,只说梅不是雪,为什么不是雪呢?这就开辟了另一个空间,增加了诗的张力,为结句的“合”做了充份的准备。第四句答曰:“为有暗香来”回应了主题,将梅花那种纯洁的高士形象通过暗香凸显出来,诗也达到了高潮。 起承转合是一种大略的说法,具体怎么起、如何承,尤其是转合处的变化更为多样化、复杂化。以下我再举部份五七绝加以说明。 白石滩 唐·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下。 起句点题,承句顺着滩而下,写到滩中绿蒲。转句不再言景物,而是引出诗中主角一群浣纱少女。为什么说是一群?水东、西为家,知非一处也。一群少女于月底滩头浣纱情景依稀可见,诗境也就出来了。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起句点题,承句设问,不离红豆。这里说一下,王维这样问的意思是为什么。“春来发几枝”以言南国红豆无数,人间有多少离情、几许相思就有多少红豆。相思子为相思而设,转句由物及人,“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物犹多情,何况人哉。通过转合,将诗意推上了高潮。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起句“泊烟渚”点题,承句顺着“泊”的意思引出主题“客愁”。转合处与前举两例有别,前边的例子是由景、物及人的转折,这首的转合则是递进式地渲染主题,也就是加深一层来渲染客愁。通过景物“野与天接”、“月离人近“的描写,将客愁表现得真切自然。 题齐安城楼 唐·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起句“江楼”点题,承句写登楼所见。转合处以情入,融情入景,“苦回首”即情语也。劝离人不要回头望乡了,故乡已望不到,离得太远了。七十五长亭是约指,也有人说是实指,此不讨论。小杜劝自己不要回首,很明显是反笔,其实是几番回首故乡遥。通过转句的融情入景,将乡愁表现得深婉动人。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起句“折戟沉沙”以魏之败阵点题“赤壁”。承句借折戟说话,犹能想见当日大战情景也。转句新奇,以假设切入:当日要不是吹起东风,周瑜也许要败给曹魏呢。当然作者选取“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假设东吴失败是极形象的,题外话姑且不谈。此绝转折处作者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假设为后世的写作提供了不尽的泉源。杜牧的七绝善于选择典型的人、物安排于转合处,从而使诗意更具典型、特色。下面再举些这样的例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起句铺排场景,承句点题秦淮河。转句选取了“商女”这个典型,再描写她唱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将唐王朝日渐式微的时代特点以及诗人的忧虑烘托出来。小杜是借歌女之声来讽刺当时贵族纸醉金迷的生活,亡国恨并非责之歌女,而是强迫歌女唱亡国之音的达官贵人们。而亡国之恨借歌女以出之,既讽刺又形象,真见转合的神妙。 秋浦途中 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前二点题秋浦,山路点明客途。前二句点题是绝律惯见手法,可以借鉴。但如何点?如何点得巧妙还是要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加深理解,多发挥想象力。小杜这首在转句中选了“雁”这个典型,可谓妙不可言。雁为候鸟,北去南来之生涯正与漂泊的游子相同。小杜借雁而设问:秋浦滩头的大雁兄弟们呀,你们从北边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这里有两层意思,雁与游子同病相怜,此第一层;小杜为什么问雁是否经过他家呢?原因是这里用了雁足传书的典故,如果雁经过“我”家,是否带来“我”的家书呢?此为第二层意思。“来时还下杜陵无”是明问,家书之有无是暗问。由上可见,选取典型运用于转合处,是颇能收到奇效的。 下面我再讲律诗的结构。律诗又分五言、七言律诗。它是根据特定的平仄格律要求组成的诗体,全诗八句。学习古人律诗的途径简单介绍一下。五律应以学杜甫、王维为主;七律则兼师杜甫、李商隐、陆游、黄景仁这几家。当然,古人七律佳作极夥,亦可兼取众长。上举这几家只是特别长于此体的,尤其是杜、李二家,足堪法式。律诗的起承转合与绝句不尽相同。律诗第一、二句为起句,部分第一句点题,更多的是第一句或铺垫或蓄势,第二句才点题。律诗的承句为中间两联。中间二联承接一、二句之意,或三四作景句、五六作情句;或三四作情句,五六作景句。更有情景结合的写法,如第三句写景,第四句则抒情:第五句抒情,第六句写景等手法。其中变化须用心体会。律诗的转合处与绝句一样,都在最后两句。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讲律诗的起承转合。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点题)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景语)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情语)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转合) 杜甫的这首名作结构上、气脉上都很有特点,特别有借鉴意义。起句作一铺垫,以洞庭引出岳阳楼。二句点题,“昔闻”、“今上”气脉连贯,久闻其名,今日得游,很自然。颔联壮景,三句纵横之景,四句上下之景,天地左右尽入目中,何其壮伟。前四气脉连贯,登楼凭眺正合人情。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如此壮阔浩大之景至颈联蓦地一缩为家事、身事,气脉似难连接,其实不然。古人登临之作每兴沧海一粟之叹,见天地之大而叹一身之微渺。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放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里的“独”就是杜甫这联最好的注脚。所以说此联气脉是似断实连。杜甫气大、才大,他在转合处大气逆转,将个人身世置诸时代大背景中,“戎马关山北”造成作者漂泊生涯的原因乃是战争,最后通过结句“凭轩涕泗流”既回应了主题登楼,又将感情推上了高潮。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点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景结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情景结合)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转结) 起句点题春望,山河草木皆入望中也。中二联用了情景结合手法。花鸟本不预人间情事,诗人却赋予其人之情感。花因感时而泪溅;鸟为恨别而心惊。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因感时而觉得带雨的花在流泪;因恨别而觉得鸟声更动人心魄。颈联也是情景结合写法。“烽火连三月”看似叙事,实则写战争之惨酷以抒悲痛之怀,更引出“家书抵万金”之叹。“家书抵万金”自然是情语了,正因为战争惨酷、持久才倍觉家书之难得也。那么作者能否得到家书呢?当然没有了,试看他转合处可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将愁绪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律诗中二联为承句,不仅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更是全诗内容主要铺排部分。中二联的对仗是否精采,也是衡量律诗成败的重要标准。它们写法如上所述,有先景后情,也有先情后景,但更多的是情景结合的写法。 以下节选唐人律诗中二联情景结合较佳者,大家可借鉴前贤手法: 可怜闺里月,长照汉家营。 (沈佺期《杂诗》)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陈子昂《晚次乐乡县》)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王维《归嵩山作》)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刘长卿《饯别三十一南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杜甫《后游》)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杜甫《江亭》)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像上举这些对偶句都是情景结合的写法,最堪师法。单纯景物描写,画境耳。单纯抒情,也容易流于直白。只有情景交融的写法才能恰如其分地融情入景、以景达情。 以上我讲了律诗中二联常见的几种写法,另外还有一种衬托法,它用于七律中间二联偏多些,是以用典或侧面描写来衬托主题。尤其是用典,在诗中是最常见的,属于技术活。典故用得好、用得活能拓阔、加深诗的意蕴。我们平常要多读典故辞典类的书,尽量去熟悉典故,只有熟悉了,你才能运用好它。下面我试举些七律用典的例子,希望能加深大家对律诗结构的认识。 安定城楼 唐·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起句点题安定城楼,二句书所见。“绿杨枝外尽汀洲”起江湖之思也,这也是埋一伏笔。三四接连用了贾谊上《治安策》痛哭、王粲赋登楼以寄漂泊之恨两个典故。用贾谊典可见作者之政冶抱负,用王粲典则可知作者政治才能无法施展,处境维艰的状况。通过用典,衬托出世态、身事,含蓄蕴藉。五六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意思是:“我”长久地思念放棹江湖、无拘无束的日子,多么希望在我回天返日、建功立业后乘着扁舟去重拾那种自由。但现在一事无成,空剩得满头白发而已。这里边既有不舍,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转合处又用了《庄子》中惠施与庄子对话的典故,直指造成人才零落、贤路闭塞的原因乃是当权者的妒贤嫉能。诗通过用典将作者的忧愤婉曲道出,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商隐的另一首七律《泪》中间两联更是用了四个典故来衬托主题,工整而贴切。 泪 唐·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此诗起二句不直接点题,而是暗点。题为泪,起句言冷宫“永巷”的怨和离人的思。虽未明白说泪而泪自在其中,所以说是暗点。颔联则用娥皇女英泪竹典和羊祜坠泪碑典直接写泪。颈联再用昭君出塞,项羽兵败垓下二事寓涕泪于其中。或有人提出:几个典用在一起只说一泪字,会不会太累赘了呢?其实不然。李商隐可是大行家,他肯费如许笔墨来加以渲染这个“泪”,自然有他的道理。永巷泪是宫廷泪;离人泪是平民泪(思风波一语可知所历艰险,定为平民无疑也);湘竹泪为帝子泪;岘碑泪为感恩清官之泪;昭君泪为去国泪;霸王泪乃亡国之泪也。大家看,一个泪字在李商隐笔下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还不算,李商隐在转结处说:世上之最堪落泪者,非前举之人事也。你试问取灞桥下之流水,阅尽了多少寒士违心地送别那些达官贵人的场景,那才是最令人心酸落泪的事啊。诗至此方托出主旨,一切的泪都是为那些怀才不遇、受当权者迫害的寒士而准备的。用典而善于衬托主题,是李商隐七律重要特色。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大家对绝律的起承转合已有了初步了解。我再打个比方来总结一下“起承转合”。起者,如龙首,以为导向也;承者,如龙身,以为撑持全局也;转者,风云也,龙借之以飞腾也;合者,龙之飞动也。诗的起承转合大略如此,但具体表现又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须大家更广泛地阅读唐宋名家作品,在熟悉技法的基础上力求变化,请以刘勰《文心雕龙》:“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与诸君共勉。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相关内容